Sunday, August 20, 2006

雨聲留客夜翻盆

⊙王寶貫
 
 許多人小時候可能聽過或唱過一首下雨的兒歌:

 「淅瀝淅瀝,嘩啦嘩啦,雨下來了。
我的媽媽,拿著雨傘來接我。……」

於是乎大多數人一提筆寫到有關下雨的文章,十之八九是用「淅瀝淅瀝」來形容雨聲,罕見其他的表達方式,要不要來看一段半科學性的敘述?

 「毫米大小的雨滴,像一粒粒晶瑩的小饅頭,以每立方米幾百上千的數目從幾公里厚濃墨般的烏雲中落下來。它們那每秒幾米的落速打在屋瓦上發出了幾十分貝的颯颯噪音。……」

 這一段頗為寫實的下雨現況若是出現在中小學的作文課裡,說不定會吃老師的紅槓槓,即使用了些美妙的形容詞;而報紙老編說不定也會大皺眉頭。首先,誰管雨滴有多大?又有誰管它們會發出多少分貝的噪音?最不可原諒的是,雨滴怎麼會是像一粒粒小饅頭?我還叉燒包哩!
       
雨滴真的像一粒粒小饅頭

 然而雨滴「真的」是像一粒粒小饅頭--上圓下扁,從實驗室裡的風洞測試到實際下雨的雨滴照片都是如此,而這正好和多數人腦子裡的雨滴形狀唱反調--他們認為雨滴是「淚珠形」,上尖下圓的模樣!這種「淚珠雨滴」印象大概來自幾種「迷思」:(1)看到別人哭的時候的淚滴;(2)看到沒關緊的水龍頭滴水;(3) 看太多漫畫書,而漫畫家把任何水滴(管他是淚珠、汗滴、雨滴)都畫成是淚珠形!成千上萬的漫畫家還會錯嗎?

 呵呵!漫畫家硬是會錯。雨滴是個「流體」而不是「硬體」,而準照流體力學原理,一個流體球在空氣中「自由」掉落時,前端受到的壓力最大。流體當然會變形,結果是前端被壓扁,而上頭則保持圓形,總的結果就是饅頭形--在美國教課,我都說是「漢堡形」,因為美國囝仔不知道啥米是饅頭。

 而正是雨滴的大小及落速產生了適量(音量及頻譜)的噪音,才撼動了古今文人的鄉思愁腸。假如雨滴只不過是些兩三百微米大小的水珠子,則它們連「雨打芭蕉」的聲音都不太會有,最多激發了一些「煙雨江南夢」或「細雨夢迴雞塞遠」之類的軟綿綿的文思而已。但是雨聲之入人心肺豈止如此?

 雨聲勾起愁思,其中因素之一是由於「白色噪音」(white noise)。由於雨滴不是均勻大小,而是有不同尺度(稱之為雨滴譜),當它們從雲中落到屋頂上(一般人的聽雨經驗)或地上時,那些叮叮或咚咚也不會是固定音階,而是有高頻音也有低頻音--頗寬的頻譜,接近聲學上的白色噪音。

 人類對周遭聲音的反應有敏有鈍。對一個突來的固定音高會產生靈敏的反應--像小寶寶的哭聲、救火車的警笛聲(如果您對警笛聲的反應是一心不亂,閣下修為已臻化境)。反之,對白色噪音的反應卻十分遲鈍,因為會認為是自然環境中的背景「無害」雜音。剛開始時耳朵還會豎了一小下子,再來便「充耳不聞」了。

 於是乎當大雨那種音量足夠的白色噪音淹沒了環境中的「信號音」時,人的腦子會突然安靜下來,反而覺得萬籟俱寂。此時會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心上一寬,倒頭便睡。另一種則是「別有幽愁暗恨生」;因為人心一靜,那些平日潛伏在大腦深處的悠悠鄉思、綿綿舊情、傷心往事、兒時歡樂,這些平日被警訊音淹沒的「小尾的」信號此時會一尾一尾地爬出來騷擾您的心頭,正是「山中無老虎,猴子也稱王」,儼然盤據了您的思惟。於是乎有人聽得「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有人憶起「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有人「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更有人覺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來說去無非這些小鬼在作怪。

其實令人心曠神怡,俗慮全消的萬壑松風及潺潺溪澗也不外乎是這種白色噪音的安撫作用。而仙山勝景的雲巖飛瀑,海潮妙音,豈非異曲而同工?歐陽修的「醉翁亭詩」早已說明白了:「最愛巖下水,來從亂峰間;響不亂人耳,其清非管弦」。 

自以為明心見性,其實是君心正鬧在

諷刺的是,一般人來到青山綠水的境界,身處眾多噪音之中,暫時壓制了胸中雜念,便感到飄飄然,以為「修道學仙」不過如此,甚或以為這便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其實正好相反,不過是心被外境之噪音所淹沒遲鈍而已。此時若遇真禪師,難免給您一棒,告訴您「君心正鬧在」,先回家睡一覺再說。

 以上說的雨是指一般情況下的大雨。然而當雨勢更大的時候,大雨變成豪雨,大雨滴的數量激增,雨聲不再是詩情畫意,而是像擂戰報一般,因為此時某段音階會突出於眾音之上,不再是白色噪音的譜型了。於是乎悠悠鄉思和綿綿詩愁會被壓下去,代之而起的是「驚心動魄」的感覺。這種感覺唐代的杜牧便描寫過了:

 「雲門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腳長。
 曾奉郊宮為近侍,分明搠搠羽林槍。」

 大雨滴以每秒+幾米的速度從空落下,劃破空氣,打在地上,的確像威武的羽林軍軍士們急速刺出的長槍一般。台灣終年高溫高濕,又兼地形高峻,山中西北雨說到就到,因此對杜牧描寫的猛雨一點也不會「生份」。

 不過說起來,這種猛雨比起去年(二○○一年)九月在兩個星期中連續光降台灣的三個颱風所帶來的排空呼嘯的風雨,以及其後懷山襄陵的滾滾濁流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在颱風的風雨中,那些風聲雨聲,不再只是聲聲入耳,而是要叫您「溜之大吉」的強烈信號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