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0, 2006







霜寒與雪白


◎王寶貫  (2003-06-10)

霜與雪一樣都是冰的晶體,也常常被詩人們和雪連在一起──「霜雪」或「雪霜」─用來形容潔白的東西。漢成帝時代,有位深宮怨婦的老前輩班婕妤作了一首〈怨歌行〉的古詩,以抒發怨氣,其中便有「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的句子。這裡班女士是用霜雪來形容絲布之潔白。「欺霜賽雪」則多半是用在阿諛女士的皮膚白晢。「雪霜容易上頭顱」是四、五十歲人們的「悲鳴」,而「尚餘孤瘦雪霜姿」則是蘇東坡用來形容梅樹之高瘦潔淨的名句。

可是霜和雪真的那麼一樣嗎?筆者小時曾經問過父執輩這個問題,結果當然是不得要領,其原因是因為台灣不但平地不下雪,即便連霜也少見,所以他們大都從未看過這兩樣東西,更不用提去解釋它們之間的異同了。不但如此,還有一樣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問題:平平是冰晶,似乎人們對雪的觀感比較正面,而對霜卻比較負面。仔細回味文學慣用語中,「雪白」或「白雪」常常聽到看到,可是「霜白」或「白霜」則似乎罕見。蘇東坡曾用「兩足如霜」來形容浙江於潛女子腳之白晢,「明月如霜」來形容月色之皎潔,卻也沒有把「白」和「霜」連用,何況他在兩詩詞中用「霜」字的目的似乎是考慮聲韻的成份居多(霜是平韻,雪則是仄韻)。

倒是「霜寒」或「霜凍」常常聽到,這裡的意味就比較負面了。「雪寒」或「寒雪」雖也可通,卻罕見人提起。同樣地,「兩鬢如霜」被用上的次數似乎也比「兩鬢如雪」要常用得多。這現象到底只是「慣用」的結果,還是有科學道理在內?讓我們不妨從霜與雪的形成過程來推敲一下。

「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事實想必是人人都知道的,甚至從未看過雪的人也聽過「下雪」或「落雪」「飄雪」這樣的用詞。這是說水蒸氣或水滴先在空中凝結成為冰晶雪花,再沉降下來而成雪。這當然需要雲中的溫度夠冷才行。但雲中冷可不代表地上一定冷。有時雲中可以冷至攝氏零下二十幾度,而地上溫度卻只在零度左右,並不算太冷。而且較大的風雪都發生在冷暖氣團的交綏處(即是氣象學的「鋒面」)發生,因此即使冷,也難得「冷徹骨」,因為總是距離暖氣團不致太遠(當然偶有例外)。

雪是飄下而霜是凝結

但霜卻不是「下」的,而是凝結在表面上的。而更重要的,這個現象必得在地面上發生,才叫做「霜」,要不然便是其它玩意了。通常霜發生的情況是:在晚秋或冬天晴朗的夜裡,地表散熱非常之快,因為空中沒有雲(連水蒸氣也很少)來擋住這些往外散的熱量。於是地面溫度越來越冷,到了下半夜或拂曉便有可能冷到所謂的「霜點溫度」(frostpoint temperature)。此時依附在草木,瓦片,或窗子玻璃上的水蒸氣(或小水滴)便開始凝凍成霜了。草上的霜多半只像一層薄薄的粉,不怎麼潔白,像唐代李賀〈北中寒〉詩中的句子:「霜花草上大如錢」的情況並不多見。倒是凝在窗子玻璃上的霜,形狀錯落有致,連成整條整片,夠得上「霜花」的美稱。

說來奇詭,如果天氣太潮溼則反而不易成霜,因為此時必是多雲的天氣。雲一多,夜裡反而冷不下來;下雪的可能大,結霜則不大可能了。

因此「冷」、「乾」是結霜的必要條件。以是之故,「霜」之會與「寒」、「凍」結為親家,絕非古來文人想當然耳的亂點鴛鴦譜,而是有其科學道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中有位要角的大名是「冷霜子」而不叫「冷雪子」,卻是正點得很(開個玩笑!)。

冬季的天氣常常是極地冷氣團控制下的結果。這冷氣團在地面天氣圖上表現出來便是「極地高壓」(冬季讓台灣氣溫突降的「西伯利亞高壓」便是一例)。學過氣象的人都知道,高壓中心是個風力很小的地區,也是天氣晴朗的所在。在晚秋或冬季,這晴朗的夜晚就意味著「霜凍」可能出現,所以宋代白話詩人楊萬里有:「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的確是十分寫實的觀察。當然氣象現象是十分複雜的物理過程,因此例外情況也是所在多有,有時秋冬晴夜多風,卻也偶會有霜凍發生。

由於霜是在表面上凝結成凍的現象,因此一些人嘴裡說的「下霜」(仿「下雪」造出來的詞)嚴格說起來是不大對勁的,因為霜是不會「下」的。唐代有位大專聯考沒有考好,在蘇州秋夜裡,百感交集睡不著覺,結果卻留下了千古艷稱的名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固然意境空靈悠遠,但「霜滿天」三字則大有問題。霜又不是雪,哪裡會「滿天」?(文化大學的劉廣英兄在他的《氣象掌故》中辯之甚明)說起來應算是「以辭害義」。也許張繼在卷子中寫了不少這樣的句子,偏偏閱卷官又恰巧是大氣科學系畢業的,以故看得心頭火起,把他當掉了,也未可知(以上純說笑)。倒是其它的知名文人絕少犯此錯誤。像龍圖老子范仲淹的詞句:「羌管悠悠霜滿地」(形容邊塞之苦寒感),鄭板橋的「新王夜夜酣春夢,戍卒朝朝立曉霜」(譏刺南明福王之荒淫,反襯戍卒之勞苦),溫庭筠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形容行旅之辛苦),甚至往昔的流行歌「王昭君」中的歌詞:「平沙雁落,大道霜寒」,都把霜侷限在地上,沒有搞得滿天亂飛,十分合乎氣象科學。

有雪白而無霜白

至於究竟是霜白還是雪白?咱們也可以用氣象科學來推考一下。由於霜多半是在天氣較為晴朗乾燥之情況下發生的,因此霜難得很厚。通常的情況是在「霜晨絕早」起來一看,草上瓦上有那麼薄薄一層,有點像白粉灑在上面的便是霜了。這層薄薄的霜往往還不足以蓋過那背景透出來的草青與瓦黑,因之也就不怎麼白得起來,反之,雪多半是在水分比較充沛的天氣狀況下發生的,因此雪一下便有可能積寸盈尺,想不白都困難。以是之故,文學中有「雪白」的形容詞,而卻罕用「霜白」,倒是常有「清霜」的用法(像蘇轍的詠柳詩句:「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所以西洋童話有「白雪公主」而沒有「白霜公主」,也不無道理。

連古代神話也不強調霜的白。神話中主霜的女神的芳名是「青女」。北宋王安石這位「怪傑」就寫過讓不知就裡的男性同胞心跳加快的詩句:「日高青女尚橫陳」,其實他只是在說:「太陽已出來老高了,地上卻還鋪了一層霜」,形容天氣之冷而已。比他稍後的詩人黃庭堅也有名句:「姮娥攜青女,一笑粲萬瓦」,描寫寒冷的晴冬之夜,冰冷的月光照在開始結霜的瓦片上。「姮娥」這位夜之女神也常被稱為「素娥」,光就字面上來說,就讓人覺得比「青女」還要「白肉底」一些吧!

所以上面的結論是,雪白於霜,而霜則和「寒」、「凍」結緣。台灣俗語把一毛不拔,荷包緊縮的行為稱為「凍霜」,歇後語則是「十二月天睏厝頂」,與上面黃庭堅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在下屬要求加薪時,臉上會立即凝結一層厚霜(凡事皆有例外,所以霜也不一定不厚,一笑)的大老闆們,尊號乃是「凍霜猴」,可謂佳謔矣。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