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在英格蘭幹什麼?——關於民族自信與自嘲
王寶貫 (20040824)
筆者小學時代的課本裡曾有一篇教育愛國主義的故事,大意是在歐洲某列火車上有幾個人在同一車廂裡(歐洲車廂有像台灣那種大統艙式的,也有小隔間式的,大都六人一間),其中一人是個看來有點病而衣衫有點襤褸的少年,其他幾個則是不同國家(大概是德、英、法)的男人。這幾個男人看到少年的情況,不禁發出同情心,紛紛掏出一些錢給他。過了一陣子,這幾個男人開始討論起義大利來,有個說義大利火車最髒,有的說義大利人最不守規矩,正批得高興,突然一陣硬幣飛過來打中他們,原來那少年是個義大利人,他說:「我不要拿侮辱我國家人的錢!」
誰說小學課文沒有什麼作用?
那時讀了這課文,感想是﹕
1、那幾個男人的確很混蛋。
2、那義大利小孩早該說他是義大利人,就不會有這樣「傷害民族感情」的事了。
3、在歐洲坐火車就可以出國。
4、歐洲人到底講什麼話(可是沒敢問老師)?
老師的結論是﹕假如有人侮辱你的國家,你就是像這樣把錢丟過去。下課後,同學們也議論紛紛,有說他才不會拿外國人的錢,有說他會把錢收好,但是會撿石頭丟過去,還有人說他會對那幾個人罵「X你娘」然後跑掉,反正他們也聽不懂台語。當然沒有人考慮到故事背景是在火車上。
誰說小學課文沒有什麼作用?大學畢業出國時,還有一絲不安的念頭閃過腦際:「要是有人侮辱我的國家,我應當怎樣應付?」然而,也許是老天厚我,這個尷尬場合我一次也沒碰過。每次和外籍人士談及台灣﹐對方的反應都是:「啊!我去過,那是個很美麗的地方!」「聽說你們現在經濟很好喔!「台灣姑娘真是溫柔體貼」等等之類的恭維話。
把聖杯的故事改編成鬧劇
不久之後﹐看到一部搞笑的電影《聖杯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除了幾乎笑到從椅子上跌下來之外,也約略領會到,為什麼小學課本的故事不太可能在今日(至少在西歐國家)發生的原因。這部電影是以英格蘭傳奇人物亞瑟王去尋找聖杯的故事為背景,卻把它改編成一團鬧劇。
亞瑟王雖是在有無之間的人物,長久以來卻被當成是英國的「始祖」,類似相當於華人傳說中的黃帝。在筆者小時候,如果有學生膽敢拿黃帝的故事開玩笑,遲早會到訓導處報到。而在此電影中,亞瑟王幾乎是個有勇無謀的傻瓜(只是運氣特別好)﹐而他的圓桌武士們也是各有怪癖﹐全不像原故事中那般智勇雙全,連筆者小時候心目中的「英雄」之一的蘭斯洛特爵士,也被改寫、蹧蹋得不像話。
而拍這部電影的不是別人,正是英國人自己。整個電影最妙的是對話,可惜看的人必須對英語的雙關用法了然於心,才能領會其滑稽之處。而劇中我覺得最妙的是描寫英國人之笨拙兼粗魯無文,而把法國人──歷史上英國的對頭,描寫得既斯文又博學多才。
劇中最妙的一段是:某天,亞瑟王率領他的難兄難弟,來到英格蘭的某處一城堡,卻發現守軍竟然是法國人。亞瑟王在城下大叫:「法國人在英格蘭幹什麼?」城上的法蘭西守軍回答道:「Mind you own business!」這答話是個很妙的雙關語﹐既可以理解成「別管閑事!」(一般英語用法)﹐也可以理解成「來管你家的事」也就是「咱法國人到這裡來管英格蘭人的事」。大怒的亞瑟王下令攻堅,被法守軍從城上拋下牛、羊、髒水,亞瑟王大敗而退。把英格蘭開國「聖王」調侃如此不堪,可謂蔑以加矣。
國家受人敬重與否,和老祖宗的關係不大
然而看了這部電影的人會因此產生瞧不起英國人的情結嗎?一點也不!相反地,你首先是會佩服英國人的幽默機智,再來你會感到英國人的自信。一個民族會如是自信,它可以把老祖宗一些不光彩(或是表面光彩,卻只是純傳說,像亞瑟王的故事)搬出來自嘲一番,也不會有人緊張到以為會「動搖國本」。畢竟一個國家之受人敬重,是看當今國民的表現,和老祖宗的關係不大。目前西歐國家,即使是小國,也多半有這種自信。
甫退休不久的馬利蘭大學化工系簡出利教授(JimGentry)是筆者認識很久的朋友,在氣溶膠力學的研究領域頗負盛名。一九九三年我和內子麗碧在德國班姆堡的一個盛會中見到他,聊起各自的族裔及別人對之的刻板印象。他告訴我說他的祖先來自蘇格蘭,然後以一種促狹的眼光看著我說:「我們蘇格蘭人以吝嗇出名。」他接著說:「不過,為了證明蘇格蘭人其實並不吝嗇,我今天要為你和麗碧各買一杯酒。」隨即轉身招來服務員,訂了兩杯葡萄酒,並準備付帳。誰知服務員說:「今天由於盛會之故,酒品完全免費。」簡出利教授眼晴睜得大大的,我們則呵呵大笑,而直到今天他仍然沒有機會向我們證明蘇格蘭人不是吝嗇鬼。不過,很顯然的是,他並沒有因為是傳說中的吝嗇鬼後代而失卻自信。
王寶貫 (20040824)
筆者小學時代的課本裡曾有一篇教育愛國主義的故事,大意是在歐洲某列火車上有幾個人在同一車廂裡(歐洲車廂有像台灣那種大統艙式的,也有小隔間式的,大都六人一間),其中一人是個看來有點病而衣衫有點襤褸的少年,其他幾個則是不同國家(大概是德、英、法)的男人。這幾個男人看到少年的情況,不禁發出同情心,紛紛掏出一些錢給他。過了一陣子,這幾個男人開始討論起義大利來,有個說義大利火車最髒,有的說義大利人最不守規矩,正批得高興,突然一陣硬幣飛過來打中他們,原來那少年是個義大利人,他說:「我不要拿侮辱我國家人的錢!」
誰說小學課文沒有什麼作用?
那時讀了這課文,感想是﹕
1、那幾個男人的確很混蛋。
2、那義大利小孩早該說他是義大利人,就不會有這樣「傷害民族感情」的事了。
3、在歐洲坐火車就可以出國。
4、歐洲人到底講什麼話(可是沒敢問老師)?
老師的結論是﹕假如有人侮辱你的國家,你就是像這樣把錢丟過去。下課後,同學們也議論紛紛,有說他才不會拿外國人的錢,有說他會把錢收好,但是會撿石頭丟過去,還有人說他會對那幾個人罵「X你娘」然後跑掉,反正他們也聽不懂台語。當然沒有人考慮到故事背景是在火車上。
誰說小學課文沒有什麼作用?大學畢業出國時,還有一絲不安的念頭閃過腦際:「要是有人侮辱我的國家,我應當怎樣應付?」然而,也許是老天厚我,這個尷尬場合我一次也沒碰過。每次和外籍人士談及台灣﹐對方的反應都是:「啊!我去過,那是個很美麗的地方!」「聽說你們現在經濟很好喔!「台灣姑娘真是溫柔體貼」等等之類的恭維話。
把聖杯的故事改編成鬧劇
不久之後﹐看到一部搞笑的電影《聖杯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除了幾乎笑到從椅子上跌下來之外,也約略領會到,為什麼小學課本的故事不太可能在今日(至少在西歐國家)發生的原因。這部電影是以英格蘭傳奇人物亞瑟王去尋找聖杯的故事為背景,卻把它改編成一團鬧劇。
亞瑟王雖是在有無之間的人物,長久以來卻被當成是英國的「始祖」,類似相當於華人傳說中的黃帝。在筆者小時候,如果有學生膽敢拿黃帝的故事開玩笑,遲早會到訓導處報到。而在此電影中,亞瑟王幾乎是個有勇無謀的傻瓜(只是運氣特別好)﹐而他的圓桌武士們也是各有怪癖﹐全不像原故事中那般智勇雙全,連筆者小時候心目中的「英雄」之一的蘭斯洛特爵士,也被改寫、蹧蹋得不像話。
而拍這部電影的不是別人,正是英國人自己。整個電影最妙的是對話,可惜看的人必須對英語的雙關用法了然於心,才能領會其滑稽之處。而劇中我覺得最妙的是描寫英國人之笨拙兼粗魯無文,而把法國人──歷史上英國的對頭,描寫得既斯文又博學多才。
劇中最妙的一段是:某天,亞瑟王率領他的難兄難弟,來到英格蘭的某處一城堡,卻發現守軍竟然是法國人。亞瑟王在城下大叫:「法國人在英格蘭幹什麼?」城上的法蘭西守軍回答道:「Mind you own business!」這答話是個很妙的雙關語﹐既可以理解成「別管閑事!」(一般英語用法)﹐也可以理解成「來管你家的事」也就是「咱法國人到這裡來管英格蘭人的事」。大怒的亞瑟王下令攻堅,被法守軍從城上拋下牛、羊、髒水,亞瑟王大敗而退。把英格蘭開國「聖王」調侃如此不堪,可謂蔑以加矣。
國家受人敬重與否,和老祖宗的關係不大
然而看了這部電影的人會因此產生瞧不起英國人的情結嗎?一點也不!相反地,你首先是會佩服英國人的幽默機智,再來你會感到英國人的自信。一個民族會如是自信,它可以把老祖宗一些不光彩(或是表面光彩,卻只是純傳說,像亞瑟王的故事)搬出來自嘲一番,也不會有人緊張到以為會「動搖國本」。畢竟一個國家之受人敬重,是看當今國民的表現,和老祖宗的關係不大。目前西歐國家,即使是小國,也多半有這種自信。
甫退休不久的馬利蘭大學化工系簡出利教授(JimGentry)是筆者認識很久的朋友,在氣溶膠力學的研究領域頗負盛名。一九九三年我和內子麗碧在德國班姆堡的一個盛會中見到他,聊起各自的族裔及別人對之的刻板印象。他告訴我說他的祖先來自蘇格蘭,然後以一種促狹的眼光看著我說:「我們蘇格蘭人以吝嗇出名。」他接著說:「不過,為了證明蘇格蘭人其實並不吝嗇,我今天要為你和麗碧各買一杯酒。」隨即轉身招來服務員,訂了兩杯葡萄酒,並準備付帳。誰知服務員說:「今天由於盛會之故,酒品完全免費。」簡出利教授眼晴睜得大大的,我們則呵呵大笑,而直到今天他仍然沒有機會向我們證明蘇格蘭人不是吝嗇鬼。不過,很顯然的是,他並沒有因為是傳說中的吝嗇鬼後代而失卻自信。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