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陽系誕生
王寶貫
新太陽系已經誕生﹗2006年8月24日是新太陽系的生日。
事實上太陽系還是同樣那個太陽系﹐只是人們對它的理解稍有不同罷了。
8月24日這一天﹐在捷克布拉格開會的國際天文聯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中﹐會員們投票決定﹐新太陽系由八大行星﹐ 至少三個『矮行星』(dwarf planets)﹐以及數以萬計的『小太陽系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八大行星是由原來的『九大行星』中把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後所剩下的。依照距離太陽的次序來排列﹐由近及遠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則是新的排行﹐距太陽由近及遠為﹕穀神星(Ceres)﹑冥王星﹑芝娜(Xena﹐暫定﹐目前天文正式編號為 UB 313)。
小太陽系天體則是指除了上述十一個天體之外的其它太陽系內的天體﹐諸如彗星及小行星(asteroids)。
這次的主要的結果是﹕冥王星從行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穀神星由小行星晉級為矮行星﹐而芝娜則為新加入星籍的成員。
幾天前﹐一度有人提議﹐新太陽系應包括十二行星﹐即除了上述十一個行星及矮行星之外﹐加上一個冥王星的衛星迦倫(Charon)﹐因為許多行星學家認為﹐迦倫和冥王星兩個應該看成是一個雙行星系統﹐它們互相環繞﹐而不應當說成是誰在『衛』誰。不過這次投票﹐大多數人還是沒把迦倫升到矮行星的地位。
這次的『麻煩』主要還是由於芝娜而引起的。它在2003年首次被三位美國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Mike Brown, 雙子天文臺的Chad Trujillo﹐ 及耶魯大學的David Rabinowitz用加州帕拉瑪天文臺的Samuel Oschin望遠鏡觀測到。當初也有人把它稱為Santa﹐ Rudolph﹐Easterbunny﹐ Sedna﹐ Gabrielle等等。芝娜也只是暫時的名字﹐以後可能還再改。它的軌道比冥王星還要橢圓﹐距太陽最近為38AU(天文單位﹐1AU = 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最遠為97AU﹐環繞太陽一周費時560年左右。冥王星環繞太陽一周只需250年。
後來用哈伯太空望遠鏡測量的結果﹐芝娜的直徑在2400公里左右﹐另有些估計則在3000公里左右。總之比冥王星還大﹐而且它也有個衛星呢。如果冥王星可以稱為行星﹐按理芝娜更應有資格才對﹐所以有了這次的開會決議的事件。
王寶貫
新太陽系已經誕生﹗2006年8月24日是新太陽系的生日。
事實上太陽系還是同樣那個太陽系﹐只是人們對它的理解稍有不同罷了。
8月24日這一天﹐在捷克布拉格開會的國際天文聯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中﹐會員們投票決定﹐新太陽系由八大行星﹐ 至少三個『矮行星』(dwarf planets)﹐以及數以萬計的『小太陽系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八大行星是由原來的『九大行星』中把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後所剩下的。依照距離太陽的次序來排列﹐由近及遠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則是新的排行﹐距太陽由近及遠為﹕穀神星(Ceres)﹑冥王星﹑芝娜(Xena﹐暫定﹐目前天文正式編號為 UB 313)。
小太陽系天體則是指除了上述十一個天體之外的其它太陽系內的天體﹐諸如彗星及小行星(asteroids)。
這次的主要的結果是﹕冥王星從行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穀神星由小行星晉級為矮行星﹐而芝娜則為新加入星籍的成員。
幾天前﹐一度有人提議﹐新太陽系應包括十二行星﹐即除了上述十一個行星及矮行星之外﹐加上一個冥王星的衛星迦倫(Charon)﹐因為許多行星學家認為﹐迦倫和冥王星兩個應該看成是一個雙行星系統﹐它們互相環繞﹐而不應當說成是誰在『衛』誰。不過這次投票﹐大多數人還是沒把迦倫升到矮行星的地位。
這次的『麻煩』主要還是由於芝娜而引起的。它在2003年首次被三位美國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Mike Brown, 雙子天文臺的Chad Trujillo﹐ 及耶魯大學的David Rabinowitz用加州帕拉瑪天文臺的Samuel Oschin望遠鏡觀測到。當初也有人把它稱為Santa﹐ Rudolph﹐Easterbunny﹐ Sedna﹐ Gabrielle等等。芝娜也只是暫時的名字﹐以後可能還再改。它的軌道比冥王星還要橢圓﹐距太陽最近為38AU(天文單位﹐1AU = 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最遠為97AU﹐環繞太陽一周費時560年左右。冥王星環繞太陽一周只需250年。
後來用哈伯太空望遠鏡測量的結果﹐芝娜的直徑在2400公里左右﹐另有些估計則在3000公里左右。總之比冥王星還大﹐而且它也有個衛星呢。如果冥王星可以稱為行星﹐按理芝娜更應有資格才對﹐所以有了這次的開會決議的事件。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